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當代攝影的藝術實踐方式百花齊放,攝影創作不只是按下快門的一刻,攝影藝術家亦關注作品概念的呈現手法。香港不少年輕藝術家結合攝影與不同媒介和方法,作出各種嘗試,表達對社會和個人的思考,令香港當代攝影內容變得更豐富。這種探索與實驗的創造精神,正是現今香港前所未有地更需具備的要素。

今年是光影作坊第三年舉辦「青年藝術家聯展」,自由攝影師及策展人楊德銘繼續走訪各大專院校的畢業作品展,從中挑選七位青年藝術家的影像畢業作品,形式包括照片、裝置、攝影集、流動影像等。展覽旨在向更多公眾展示青年藝術家的學習及藝術成果、讓更多攝影愛好者和市民大眾能夠接觸到他們的作品並與之交流,以鼓勵他們繼續創作和發展。

大專畢業生總會對社會和個人的未來充滿疑問:我們正身處何方?又往何處去?歷史的考察可能成為落腳的參考點。朱頌琪無意間發現英國人最初形容香港為「不毛禿石」(Barren Rock),啟發她透過剪裁香港風景明信片來重現歷史、展望將來。張晴趁朋友移民前,訪問他們離開香港前最想去甚麼地方,重製了一系列無人之境,嘗試勾起觀者對香港現況的想像。穿上紅色絲襪的陳浩泓,化身上位者、下位者和旁觀者的角色,自編自導一幕幕靜默又荒誕的場景,反思權力與暴力的關係。

我們是誰?又如何在社會中自處?許鈺賢的作品透過拍攝兩位女生的肢體互動,探討個體形象如何受外界意見而「變形」。歐桂怡運用藍曬,將怕醜草與小時候的病歷結合,呈現、面對和接受個人成長的經歷。作為港日混血兒的葉政宏,在鏡頭前穿上港日歌手陳美齡的裝扮,探討個人身份與性別認同的模糊界線。修讀版畫的陳慈恩,運用「攝影蝕刻」和版畫重現香港街景,將內心無以明狀的傷痛透射出來。

光影作坊11月呈獻:「跟住去邊度?——青年藝術家聯展」,由攝影師及策展人楊德銘策劃,展覧名稱來自黃子華90年代的同名歌曲《跟住去邊度》。楊德銘表示,歌曲放在今天的世界,「似乎也是一個很好的温馨提示,提醒大家在這關鍵的分岔路上,似乎要重新回溯和反思我們的身份、根源和價值。惟有這樣,才能好好思考『跟住去邊度』的未來。」今年七位青年藝術家將從自身和社會出發,透過攝影結合不同媒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根源,探索未明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