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9 - 8.14
開幕 2011.7.8 6-8pm
展覽 2011.7.9 - 8.14
藝術家分享 2011.7.9 3-5pm
地點Venue: 「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免費入場Free Admission
多年來,海外華人已經散居五大洲、七大洋,大家各有不同出走的原因,不一樣的腳印,編織出不同的結局。
年少時已移居美國的紀實攝影師劉博智,從自身經歷開始,多年來遊遍世界,致力追尋海外華人的足跡。近兩年間,劉先後兩次前往古巴,探訪夏灣拿那個行將消逝的華人社區,紀錄他們的故事,其中更包括追訪一名被華僑收養的古巴裔女子何秋蘭。
何 秋蘭能操流利廣東話,年少時隨繼父登台表演粵劇,懂工尺譜,劉博智更於早前圓了她的心願,安排她到『故鄉』開平的祖墳祭祖,更在祖墳前唱過粵曲,以 『回家』唱曲一幕, 在看似錯置的時空中 ,確認了她作為華人的身份。這一切,都讓人深思那個劉博智一直關心的命題 - 中國與華人的流動。
透過劉的鏡頭,「光影作坊」帶你跨越半個地球,細味他眼中那個漂洋遠方的海外中國。 古巴唐人的照片是次在香港展出,讓中國歷史變革中身處尷尬位置的香港人,重新檢視自己的位置。這是香港出生的劉博智給我們的一個莫大的回饋。
藝術家背景
劉博智,1950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在電子廠做了一年看不見出路的夜班工作以後,1969年到加拿大及美國追尋深造他的攝影事業。1975年獲布魯克斯 攝影學校美術學士學位,主修工商業及科學攝影;1977年獲加洲藝術學院頒發社會紀實攝影專業碩士學位。在過去的40年多,一直致力於記錄散居海外 華人種種。
策展人:謝明莊
Curated by Tse Ming Chong
2011.6.24 - 7.10
繼四月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展出後,《水光浮城》即將在6月24日至7月10日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再次展出。
2011年3月10日|香港 –亞洲超級大都會香港的二維形象,可形容為縱向的都市風格及橫向的與水交融。為將這二次元結合,德國藝術家 Andreas Müller-Pohle 舉辦了名為《水光浮城》的多媒體展覽中,展示於香港水域表面拍得的一系刊攝影及多媒體作品。
這是藝術家Müller-Pohle 計2005年於德國的「多惱河計劃」後, 再次從水的角度闡述世界。Müller-Pohle 使用了水底攝影技術,攝影機半浮半沉飄於海面,跟隨海浪的節奏。
Müller-Pohle 解釋:“我使用與上次計劃相同的分割視點,拍攝香港這龐大的區域,這裡有著最多樣化的水源 – 海洋,河流,運河,瀑布,水庫。在兩個計劃中,東與西,歐洲與亞洲的互相映照著實令我驚奇。”
《水光浮城》這計劃旨在利用不同媒介,從水的角度捕捉香港。其中蘊含三個重要元素:攝影、錄像與聲音。載浮載沉的水中攝影機,於全市區具有準確全球衛星定位座標的重要地點拍攝,包括了香港島,九龍,新界以及大大小小的島嶼,既攝得望向高空發展的直立城市;亦拍到沉於水中時的“遇溺照片”。錄像部份將漫隨流水,正如照片那部份,受著反覆無常的海浪沖擊,但這兒拍出來的效果卻全由天註定,跟隨海浪的節奏,將城市的光亮及其倒影,與水的漆黑結合。計劃的音響部份將與日本聲援藝術家稲尾新吾合作,混合兩種不同的聲音:水底聲音錄取自往來香港中環與九龍的天星小輪上,而城市的則錄取自小輪連接的這兩區的人聲及物聲,跟建築與水,社會空間與經濟的自然元素相互結合。由這三項元素組成的多媒體裝置,以攝影作為中心主要部份,展出多達七十張中型照片,輔以可看到晚間水光節奏的錄像,讓觀者感受來自水面及水底的城市聲音。
藝術家簡介
Andreas Müller-Pohle 於 1951年生於德國不倫瑞克。在1973年至79年期間他在漢諾威大學和哥廷根大學修讀經濟學和傳訊。Müller-Pohle 現為藝術家和出版商,並自1980年以來,擔任歐洲攝影雜誌編輯。從1985至1994年期間,Müller-Pohle成為,“歐洲攝影獎” (法蘭克福和巴特洪堡)的顧問,於1997-2004,擔任比利時安特衛普高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他於2001年獲頒 Reind M. De Vries Foundation European Photography Prize。現居柏林,並於世界各地進行藝術創作。
開幕 2011.4.16 6-8pm 地點: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5樓包氏畫廊…
2011.6.4 - 6.30
由「光影作坊」主辦的 New Light II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今年獲選作品為梁芷恩的《暢所「欲」言》,以發掘存活於城市公共空間各種留言的欲望為主題。作品將於6月4日假九龍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光影作坊」展出。
梁芷恩愛在城市裡穿梭大街小巷去探險,當她發現在走過的一些角落裡,總被寫上字句,便在好奇心驅使下駐足細讀這些留言。她認為這些在公共空間裡的留言既是衝動且具破壞性,但同時也是原始、率真、純粹、勇敢、自由和浪漫的表現,毫無保留地吐露著留言者的種種欲望。她欣賞這種豐富的城市印記,期望將留言者抒發情感的欲望,轉化成她攝影創作的欲望,把它們化為深刻的烙印。
藝術家簡介
梁芷恩享受尋覓的過程,不斷觀察,不斷發現,不斷感悟。她的攝影題材多圍繞隱藏於城市與自然中的細節,期望作品能令觀者發掘及欣賞當中的美。她於一九八四年在香港出生,二零零五年於香港藝術學院傳意設計高級文憑(平面設計)畢業,現職設計師。
leungtszyanjoan.blogspot.com
New Light簡介
「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為光影作坊所舉辦的青年攝影展覽計劃,邀請有興趣於本作坊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的青年提交展覽建議書。目標為鼓勵和推動青年使用攝影進行創作。
開幕 2011.6.3 6-8pm
展覽 2011.6.4 - 6.30
地點: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光影作坊」
*免費參加
2011.5.4 - 5.29
《密語:半瞥》是藝術家張康生繼年初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城市漫游者》內展出《密語:關於兒童醫院》的續篇。該兒童醫院坐落在英國倫敦附近赫尼,於一九九七年關閉;其後有不同的人士闖入這間廢棄的醫院內進行各種各類的活動,直至近期才有保安員看守。
在這間廢棄十多年的兒童醫院內,糾纏著留院的病童、醫護人員和闖入者的糢糊不清的痕跡。張康生留英期間,也在醫院內尋索了一段時間,用不同媒介來回應。是次在「光影作坊」展出的作品,將會是廢棄醫院內,加入了他干擾的一些局部細節。
藝術家簡介
張康生 2001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藝術學士學位,2004年及2009年分別獲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倫敦藝術大學雀兒喜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從事平面設計達十年,曾任教香港藝術中心的藝術學院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擅於數碼影像、創意攝影、錄像及數碼藝術等媒介。張氏作品常探討真實和數碼化生活之間的互動和矛盾,並企圖透過數碼媒體刺激人們對自身的內省。曾舉辦個人展覽「過度數碼」(2001)及「集體裝飾」(2007)。其作品曾入選「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2009」展覽及韓國光洲「2010第一屆Digifesta新晉藝術家大賽(譯名)」。作品曾於香港、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荷蘭及澳洲展出。
開幕酒會 2011.5.4 6-8pm
展覽 2011.5.4 - 5.29
藝術家分享 2011.5.15 3-5pm
地點: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光影作坊」
*免費參加
今天的城市裏,私有產權不斷包圍了公共空間,公共生活範圍變得似近還遠,公私難辨,日漸模糊。有人因為公共空間日益肢離破碎深感憤懣;有人則認為越開放越沒有安全感。
其實,「公共空間」可以專指在地契要求下開放給公眾的私人土地,也可以泛指任何一個給公眾使用的地方。有些公共空間讓我們去打瞌睡,耍太極,和街坊見見面傾傾偈;有些則暗的明的把大家排斥於外。市民/發展商/政府各師各法,各取所需,也更似是各走極端。現在的「公共空間」,有否增加了人際的互動?還是,現代都市人,仍然是生活得很孤獨?
在公共空間這議題的背後,我們可有真正去了解人與公共空間的真正關係呢?土地「公公」攝影展,從工作坊開始,希望以攝影這一視覺媒介,與市民一同觀察和了解自己身邊的公共空間。
參展人: 陳淑嫻 鄭佩華 張國強 劉祖江 莫佩珊 黃嘉豪 錢佑2011.3.28 - 4.29
展覽 2011.3.28 - 4.29
地點 淘大商場 (九龍灣港鐵站B出口)
梁家泰「流動水平」個人攝影展,將於2011年3月5日至3月27日於光影作坊舉行。
「流動水平」中輯錄的作品,是梁家泰於八十年代末,以現今攝影「潮童」愛用的蘇聯制全景搖頭相機(Horizon)所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試圖在數碼時代,以一輯傳統攝影作品審視作為攝影師所經歷的一段神秘經歷。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說:「使人們拿起相機去拍照的原因便是發覺了一些美的東西」。但現在「使人們拿起相機去拍照的原因已是為了放上互聯網告知大家我還存活著」。八、九十年代,攝影還是處於菲林時代,運用的是我們現稱為傳統攝影術的銀鹽攝影(Silver gelatin)。於七十年代已從事專業攝影的梁家泰,工作時要求所拍攝相片準確、公整,不容有失,更要滿足客人的需要。因此,拍攝的過程都必須經過嚴謹的規劃。
他說很喜歡「流動水平」這組作品,因為在拍攝過程中沒有計算,預測和規劃,亦沒有緊張的情緒,也可算是把專業姿態放下,追求一種不受拘束的美。他形容拍攝過 程是一種意識直接反應,利用一台全景相機五秒鐘全程的曝光時間,有意識地把相機旋轉和扭動,以進行拍攝。這五秒鐘是他的覺知過程,用覺知去填補平常無意識 的空白。
整輯作品於二十多年前拍攝,為什麼一直塵封着?梁家泰說因為當年利用減光濾鏡以便在日光下作長時間曝光引致底片的影像反差十分低,很難放曬成為一張好的黑白 作品。但現今數碼技術卻把這放曬的困難解決了。當時的他想像不到今天數碼攝影的發展和普及,可在今天大家卻又都對傳統攝影(銀鹽攝影)的生與死有着漠大的 關注,尤如當年攝影術的發明對繪畫衝擊一樣。我們往往把「傳統」和「新科技」簡單二元化地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並太早否定其他的可能性。也許大家應對現今資 本主義下「時間的觀念」有所反省。
在這數碼攝影年代,梁家泰這輯「流動水平」正正為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發,讓我們了解到現代數碼攝影在讓我們天馬行空地進行影像創作時,卻抹殺了的思想沉澱過程和創作時所經驗的神祕一刻。
開幕 2011.3.4 6pm
展覽 2011.3.5 - 3.27
藝術家分享 2011.3.20 3-5pm
地點 「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免費入場Free Admission
2011.2.10 - 2.27
攝影在當代藝術領域一直佔有重要地位,不論是作為一個純記錄的工具或作為創作媒介本身;而藝術家與攝影師對攝影有著不同的思考和處理。
「光影作坊」特別找來紀實攝影師謝至德與觀念藝術家程展緯,交流和探討他們對當代攝影的理解。「擺拍博物館」是他們對攝影中的「擺拍」和詮釋歷史的「博物館」,以「攝影」呈現他們對香港歷史的閱讀。
「擺拍博物館」程展緯與謝至德對談展是「光影作坊」策劃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談系列的首個對談展,本展覽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藝術家介紹
程展緯,生於香港,並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取碩士學位。他對於所生活的城市有深刻的觀察和體會,在作品之中對城市作解構、觀察,再重新建構出一個介乎於真實與藝術修飾的城市。
謝至德,從事新聞及專業攝影工作十多年,多年來有計劃地記錄香港城市變遷及人和城市空間的關係,如西九龍填海工程及香港政治地景攝影系列。近年屢次返內地拍攝不同的民工系列作品。
開幕 2011.2.9 6pm
展覽 2011.2.10 - 2.27
地點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光影作坊」
*免費參加
2011.1.29 - 2.13
光影作坊在2010年於南區推行「浮家泛宅 – 香港漁業攝影探索計劃」。
計劃自今年六月推行至今,參加者不單對香港仔的漁業有更深入的認識,還透過其作品展現香港漁民的生活與風俗,以及他們堅定不移、默默耕耘的意志。
為了與市民大眾分享是次計劃的成果,我們將於2011年1月29日至2月13日於鴨脷洲風之塔公園舉行作品展覽,詳情如下:
開幕酒會
2011.1.29 3:30pm
展覽日期
2011.1.29﹣2.13 9am-7pm
位置
鴨脷洲風之塔公園 (香港仔鴨脷洲大街)
2011.1.4 - 1.16
預展 Preview 4/1 – 16/1/2011,11am - 7pm Tue-Sun
《水陸交影》這計劃旨在利用不同媒介,從水的角度捕捉香港,包括了載浮載沉的水中攝影;讓攝錄機如瓶中信般隨水波飄浮的浮動錄像,以及混合了水底聲音與城市聲音的聲帶。
“非常欣賞 Mr. Andreas Müller-Pohle 先生拍攝的香港照片,我高度推荐這些照片,從中可看到世界那部份極密集的人類活動。”-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J. Crutzen教授
藝術家簡介
Andreas Müller-Pohle 於 1951年生於德國不倫瑞克。在1973年至79年期間他在漢諾威大學和哥廷根大學修讀經濟學和傳訊。Müller-Pohle 現為藝術家和出版商,並自1980年以來,擔任歐洲攝影雜誌編輯。從1985至1994年期間,Müller-Pohle成為,“歐洲攝影獎” (法蘭克福和巴特洪堡)的顧問,於1997-2004,擔任比利時安特衛普高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他於2001年獲頒 Reind M. De Vries Foundation European Photography Prize。現居柏林,並於世界各地進行藝術創作。
預展 2011.1.4 - 1.16
地點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光影作坊」
*免費參加
在與祖國高鐵接軌的政治正確大前題下,以六百三十億元的財紅,加上香港特區政府行政主導的勢大,菜園村村民要求繼續務農生活的訴求根本不為特區政府所接納。但滿腔鄉情懷的菜園村村民,加上一班追求社會公義的年青年人的共同努力,菜園村雖然最終仍逃不過清拆的命運,但村民們繼續務農生活的願望卻有機會得到實現。整個抗爭行動中從動員以至行動本身都充著創意,並成為市民談論的話題。 一直關心社會運動的民間博物館成員謝柏齊,從感性角度以鏡頭紀錄了菜園村護村的整個過程,讓大眾可以從大眾媒體以外的觀點去了解整個運動的過程,和當中的苦樂。 光影作坊將於7月9日為謝柏齊舉辦一個名《家在.人在.菜園在》的攝影展,展覽於是日下午6時至8時於光影作坊展館開幕,屆時菜園村村民會帶同充滿鄉氣息的美食到場一同慶祝,各位傳媒朋友歡迎出席和採訪。 開幕日期
2010.7.9 (星期五) 6-8pm 展期
2010.7.10-8.8 11am-7pm(逢星期一休館)
藝術家講座
2010.7.18 (星期日) 3-5pm
地點
光影作坊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2010.5.28
由「光影作坊」主辦的第一屆 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將於本月28日假九龍石硤尾白田街三十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2 - 10「光影作坊」展出。是次獲選的作品為青年藝術家徐婉丹一系列有關消失了記憶的香港地景;她希望透過這批空地的相片讓觀眾反思我們社區的發展。
徐婉丹簡歷
2010年畢業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與香港藝術學校合辦)文學士(純藝術),2006年獲香港理工大學 設計文憑。曾參予「公私不分」2009 聯展。現為自由創作人。
New Light - 青年攝影創作系列由「光影作坊」主辦,目的是鼓勵30歲以下的香港青年創作者使用攝影進行創作,獲選者將得到「光影作坊」資助舉行個展。第二屆現接受報名,詳情請到下列網址 http://lumenvisum.org或電3177 9159 查詢
開幕
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下午六時至八時
展期
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二十七日(逢星期一休館)
展覽地點
「光影作坊」 -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三十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2 – 10
2010.5.8
異境裏似曾相識的事物讓我們感到夢幻;政治時空的交錯重疊讓我們走進荒誕的現實。
《光影作坊》邀請了兩位思考政治和影像的關係的攝影師 - 知名華人攝影師馮漢紀及挪威奧斯陸藝術圈新秀Yamile Calderon - 共同探索在歷史和政權的流變裏,政治人物的頭像在平民生活中的意義。馮漢紀在改革開放前已走到中國的街頭巷尾,拍下毛主席異化的身影;Yamile則在旅行中發現圖騰般的卡斯特羅,捕捉了它和當下環境的互動。兩位曾經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在他們的國土留下了無數漣漪似的影像,兩組相片的對照下,更突顯出政治現實的詭異和荒誕。
Yamile出生於哥倫比亞,她曾在挪威卑爾根國立美術學院接受藝術碩士教育,現任教於奧斯陸攝影學校。她是奧斯陸藝術圈裡一朶有刺的小花。近其作品有「在他的角度看我是一個A4人」,突破攝影形式,風趣可人。
馮漢紀是知名的華人攝影師及教育家,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接受藝術碩士教育。曾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攝影系副教授。退休後,他仍努力推動中港攝影藝術發展。現在是本港多間藝術文化博物館及美國《光圈》雜誌的顧問,亦是2007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的策展人。
相關活動:
1)藝術家座談會 Artist talk: 7:00p.m. 8-5-2010
2) 藝術導賞服務 Guided tour:
1:00pm-2:00pm
2:30pm- 3:30pm
*9/5/2010, 15/5/2010,16/5/2010,22/5/2010, 23/5/2010
主辦機構:光影作坊
策展人:賴俊穎、麥兆豐
開幕
8/5/2010 6pm
展期
8-5-2010 至 25-5-2010
時間
11 a.m. - 7 p.m. (星期一休館)
地點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