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夢裡夢裡見過你

2025.02.15 – 2025.03.23 

開幕: 2025年2月15日,星期日,16:30 

藝術家分享會: 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14:30 

藝術家:楊海美 

策展人:莊吳斌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02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3:00, 14:00-18:00,逢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開幕日及藝術家分享會連結:

https://www.eventbrite.com/e/940275087097?aff=oddtdtcreator

展覽參觀連結:

https://www.eventbrite.com/e/1235292847159?aff=oddtdtcreator

展覽簡介 

這是關於我母親蘇姍的展覽,她是第三代印尼華人,1962年出生於坤甸。在她成長的年代,印尼華人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政府實施同化政策,並關閉華校。她的家人也被迫從鄉下遷移至雅加達。1990年,蘇珊透過媒人介紹,與一名香港漁民結婚,並育有兩個女兒。她於2015年過世,距此次展覽開幕已過十年。 

在八十和九十年代,許多印尼華裔女性將香港視為夢想之地。她們深信,透過與香港男子的跨國婚姻,她們的社會地位將被提升,並藉此擺脫原生家庭和社會的困境。然而,因為這些婚姻關係所涉及的香港男性往往來自弱勢群體,其結果未必是她們所想像的那樣。  

幾年前,我開始學習製作廣州彩繪瓷器的技術。廣彩作為一種出口歐美的瓷器,體現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西方對於東方樂園的幻想。在我的作品中,我借用廣彩的形式和技藝,重新詮釋它的傳統圖像和符號,並與我收藏的家庭照並置,以此比照西方對東方世界的想像,和東南亞華裔女性對香港、中國的幻像。  

家庭照呈現的往往是一種表面的幸福。雖然家庭照記錄了「此曾在」的時光和事物,它們並不代表現實的全部。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容易導致失落與創傷,並可能世代遺傳。要處理這些創傷就需要擺脫對美好符號的沈溺,勇敢面對現實。我不會說印尼話,也很少去印尼;我對蘇珊的認識只是片面的。透過藝術創作重溫她的經歷,我獲得一次思考自己人生的寶貴機會。這不是「尋根」或找尋藉口的旅程,我希望釐清家庭和移民史如何影響我的思想和價值觀。 

策展人語

楊海美的母親於2015年突然過世。事後,楊透過藝術創作試圖療癒自己,並於2018年舉辦首次個展。她通過籌備展覽的過程處理對母親的矛盾情緒,並釋放自己的罪惡感。展覽結束後,楊以為自己已從悲傷中走出來。然而,當楊翻閱自己收藏的家庭照,並試圖進一步了解母親時,她意識到自己將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她。楊的母親在1962年出生於印尼坤甸,家鄉的華裔女性大多都會前往台灣或香港尋找一位能夠提升她們經濟地位的好老公,她後來也選擇了這條路。1990年,她來到香港,當媒人的表親給她介紹一名來自漁民家庭的男子,當他還小的時候,家族就被迫離開船上生活搬到岸上,與大海的世代關係就此被斬斷,這是香港從漁村發展到繁華都會的過程中所平行展開的一段小歷史。不幸的是,他們的婚姻未能歷久不衰。  

幾年前,楊開始鑽研廣州彩繪瓷器(簡稱「廣彩」)的工藝和歷史。她認為廣彩完美地體現中國與西方自清朝以來相互交織的慾望。這次展覽,楊借用廣彩的形式和符號,與她的家庭照片進行拼湊,創作出新式的陶瓷作品。楊嘗試利用作品為母親的人生尋找另一種敘事的可能。家庭抓拍照的速度和無修飾感,與製作廣彩所需的耐性和細節控制相結合,為楊換取時間和空間,以更寬廣的角度思考母親的經歷。她開始意識到,母親的人生和因爲各種原因移居香港的印尼華裔女性的經歷之間有著相似之處。楊透過這次展覽延伸藝術實踐的關注範圍,試圖梳理原生家庭、個人慾望、身份政治和父權社會如何影響母親,與她的在港印尼華裔友人之選擇和經歷。  

放置在展覽空間的圓桌讓人聯想到婚宴的場景。桌上大部分的陶瓷作品描繪了人們對婚姻生活的理想想像,這亦是楊的母親選擇離開印尼移居香港的主要動力。她對香港的嚮往源自這座前殖民城市曾出口到東南亞的暢銷電影。然而,當她意識到自己在香港所能夠選擇的男人是極其有限時,她的夢想破滅了;楊在三片瓷碟上勾勒了媒人向母親介紹的三個潛在對象之類型。在展間的另一邊,楊擺設了一組表面鑲嵌了由她所製作的瓷片的方几,這些瓷片上印有楊的大家族中不同世代的女性肖像。楊用棉線將方几連接起來,以呈現她們的血緣關係,但是這組裝置也暗示了家庭內部所存在的摩擦,並指涉代代相傳的創傷。空間的一角還懸掛著一綑漁網,有蝴蝶被困在裡頭,或散落地面。這些看似毫無生機的蝴蝶,不禁讓我們想起那些曾經充滿希望撲向燈火的飛蛾。 

關於藝術家 

楊海美  

楊海美於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三年後,她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舉辦首次個展「親愛的蘇姍」。2020年,楊氏透過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學習廣彩技藝,並深入研究廣彩的歷史和傳統,她的廣彩作品於2021年入圍茶具文物館舉辦之「陶瓷茶具創作比賽」。  

身為一名香港藝術家,楊氏的華裔母親是來自印尼的移民,這讓她特別關注華人離散與家庭生活的議題。透過思考廣彩的本質和重新詮釋其符號,楊氏揭示不同文化互相交織的影響,並試圖尋找它們當代的意義。

關於策展人

莊吳斌

身為撰稿人,莊吳斌的工作涵蓋影像、出版和展覽。他關注東南亞和香港的攝影實踐如何與現代性、殖民主義、國族主義、「中華性」和冷戰產生關連性。莊吳斌於2010年獲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頒發研究補助金,並於2017年獲頒新加坡圖書館李光前研究基金,2018年更獲得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計劃的資助 。他曾獲多個機構邀請參與駐場研究計劃,當中包括印尼萬隆科技大學(2013年)、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5及2018年),以及台灣關渡美術館(2017年)。莊亦是清邁攝影節的客座策展人(2015、2017及2020年)。2016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南亞攝影概論》是莊的第四本出版物。  

______ 
 
本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l